
傲世皇朝平台注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并将其作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九项内容之一,这是继2019年以来再次作为单独小节来部署农产品贸易相关政策,为加强重点农产品调控、保障国内农业产业安全和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我国是全球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农产品第一大进口国和第五大出口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国内农业增加值比重超过四分之一。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难以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完全自给。2023年,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25.7亿亩,但保障粮、油、糖、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所需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约40亿亩,缺口部分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农产品贸易对有效增加国内供给、减轻资源环境压力、调剂品种和调节余缺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增强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在农产品进口调控手段有限的背景下,快速大量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供求平衡体系造成明显影响,农产品贸易与生产的协调性亟待增强。
一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丰产叠加进口,导致进口和缺口不协调。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供需缺口约为1.3亿吨,但2021—2024年实际进口量分别为1.64亿吨、1.46亿吨、1.62亿吨、1.57亿吨,在国内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同时,进口持续高位,超过正常的产需缺口,粮食价格承压下行,农户售粮压力凸显。二是国内农业产业政策扶持方向和进口结构不协调。在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粮改饲、“秸秆变肉”、产业扶贫等支持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肉牛产业快速发展。2016—2024年,牛肉产量从617万吨增长至779万吨,增长26.3%,但同期牛肉进口量从58万吨增至287万吨,增长近4倍,过度进口挤占国内肉牛市场发展空间,活牛价格跌至近10年新低,对国内产业发展造成了损害,对支农政策效果形成明显冲击。三是贸易政策之间的协调性不足。以玉米为例,我国对进口玉米实施配额管理,配额量为720万吨,其中,配额内关税为1%,配额外关税为65%。为降低进口成本,部分进口商通过在保税区将玉米加工成饲料或深加工产品后再以较低关税进口,规避配额限制,2020年至今,我国玉米进口量连续5年超出关税配额。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为了减轻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弥补部分国内农产品供求缺口,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进口的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生产,给农民就业和增收带来较大影响。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推动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建立跨部门农产品监测预警协商机制,做好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和预期引导;按照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提出的“该进的要主动进,该挡的要坚决挡,该出的要尽力出”原则,严格小麦、大米等重要农产品进口配额管理,筑牢粮食进口关税配额“防火墙”。对棉、油、糖等进口是重要补充的产品,把握时机,科学调控进口规模和节奏。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助推农产品出口稳定增长;坚持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不断拓展农产品进口的品种和市场广度,避免对单一产品、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真正做到“控风险、可替代、有备手”。
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有利于发挥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桥梁作用,并与多个方面保持协调,才能充分发挥出政策效应。要加强替代品、上下游产品之间贸易政策的协调性,避免出现政策间的相互掣肘。加强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与贸易政策的衔接,立足国内农业产业实际和阶段性政策目标,在多边规则下用足用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综合采用价格、补贴、保险等多种政策工具,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带来的产业损害和结构调整问题客观存在。应以农业农村部设立的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为基础,逐步扩大监测产品范围和地区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监测指标和农业产业安全评估指标的科学性、时效性;根据主要监测结果确定预警临界值,为实施贸易救济提供决策依据。当监测到进口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对外合法启动“两反一保”贸易救济措施筑高“防火墙”,对内通过技术援助、现金补贴、贷款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受损产业和生产者开展农业产业损害补偿,达到长期提升产业竞争力或产业调整、维护产业安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