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傲世皇朝注册-傲世农产品供应商平台
搜索
  • 网站注册
  • 网站登录
  • 网站招商
  •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南通大学师生深入乡村调研 看“互联网+农业”如何激活新质生产力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5-07-15 11:45 文字:【 】【 】【
    摘要:家人们看,这是我们培才村现摘的小芦稷,皮薄汁多,清甜爽口!6月4日,在江苏省南通市常乐镇培才村一片翠绿的玉米地旁,简易直播间里,身着农家服饰的主播正热情洋溢地向网友

      “家人们看,这是我们培才村现摘的小芦稷,皮薄汁多,清甜爽口!”6月4日,在江苏省南通市常乐镇培才村一片翠绿的玉米地旁,简易直播间里,身着农家服饰的主播正热情洋溢地向网友推介本地特产。

      镜头外,南通大学乡村生态富民调研团一行10余人,正专注地观察着这场“互联网+农业”的生动实践。这是调研团围绕“以‘土特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主题,深入培才村开展专项调研的一个缩影。

      据悉,此次实践由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冯俊带队,成员涵盖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子,他们与常乐镇政府代表、当地农企负责人一起,深入田间地头,探寻乡土特色中蕴藏的新质生产力。

      “以前我们种地比较单一,效益有限。现在不一样了,靠的是特色和品牌。”在村部召开的调研座谈会上,培才村党总支书记成刚指着展示的特色农产品,向调研团介绍村里的转型之路。

      据成刚介绍,培才村根据土壤和气候特点,引进了小芦稷、甘蔗、玉米、小香芋等优质品种,成为村里的“金字招牌”。“要提升品质,技术是关键。我们和农科所长期合作,专家们常来指导,从选种到施肥、预防病虫害,全程把关。”

      调研团实地探访了村里的电商直播点。正是这些设在田间地头的简易直播间,让培才村的特产飞出了小村庄。

      “效果非常好!”一位参与直播带货的村民告诉调研团成员,“以前好东西卖不远,现在对着手机镜头讲讲它们的特色,像小香芋多绵密,玉米多软糯,全国各地的订单就来了。”

      调研团成员总结道,这种“互联网+农业”的模式,有效破解了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拓宽了销路,鼓了村民腰包。

      返乡创业青年朱家明的故事引起了调研团的浓厚兴趣。2021年,这位南京理工大学的毕业生放弃了城市工作,回到培才村。“起初就是在网上分享家乡的农产品和乡村生活,没想到关注的人越来越多。”朱家明回忆道。

      看到商机后,她尝试直播带货,并联合村民成立了“海门区培才优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负责人朱建辉向调研团详细介绍了运作模式:“我们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包装销售,解决了农户单打独斗的问题,特别是销路和品质保障。通过线上发力,销量上去了,带动了十几个人就业,近百户农户跟着增收。”他朴实地道出了初衷:“成立合作社,就是想借互联网帮大家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也为乡村振兴尽份力。”

      调研中发现,培才村的“土特产”经济正催生新业态。“游客来了,不光能买特产,还能下地采摘,体验农活,在农家乐尝尝用这些土产做的地道菜。”一位经营农家乐的村民向调研团描述。这种农业与文旅的融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让乡村经济更显活力。

      冯俊副所长在观察后指出:“培才村将科技创新、模式创新融入传统农业,通过直播电商、三产融合等方式,优化了生产要素,显著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体现。”

      此次培才之行,调研团收获了大量鲜活案例和一手资料。“培才村在特色产业发展、人才返乡创业、线上线下融合销售等方面的探索非常宝贵。”冯俊表示,团队将系统梳理这些典型案例和经验,形成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为政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同时,团队计划与培才村建立长期合作,持续跟踪研究其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发展路径,助力更多乡村走上特色振兴之路。(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吴希凡)三牛注册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5 傲世皇朝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