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广网银川8月22日消息(记者李畅 实习生马嘉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上半年农业经济成绩单中,一组数据格外亮眼: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增速高出全国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增幅领跑全国。这份以数字科技为底色的“半年报”,正通过贺兰山脚下的田野实践转化为生动注脚。
随着宁夏整合18个业务系统平台、构建10大智慧农业模块,曾经沉睡的数据如今流动在每一寸土地——从贺兰山农牧场指尖操控的节水灌溉系统,到源石酒庄物联网管理的葡萄园,数字技术正在重塑这片土地的生产方式。近日,记者实地探访这两个数字化转型标杆,见证科技如何成为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农资”。
记者在贺兰山农牧场看到,田间一派繁忙丰收景,连片的糯玉米秆上,饱满的果穗沉甸甸垂落,将枝头压得微微弯曲;红色收割机正突突作响地穿梭其间。滴灌带犹如毛细血管般伸向每一株作物。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片土地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三省三增”即省水、省肥、省工,增产、增收、增效的现代农业转型。
“通过与中国农科院、宁夏大学等共建国家队+地方队+企业队机制,农牧场量身定制了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贺兰山农牧场党委书记陈宏亮介绍,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团队研发的“玉米水肥精准调控模型”被纳入自治区主推技术,力争使玉米亩产提高10%以上,水肥利用率提升15%。
科技手段正悄然改变传统灌溉模式,贺兰农牧场4号泵站技术员严佳文现场演示了“三生智慧云平台”的操作:指尖轻点手机,泵站机组即刻启动,200亩农田同步开启滴灌,10小时精准输送25或者30方水。该系统接入宁夏省级监管平台,实现一行一策精准灌溉:节能单季耗电量从800千瓦时降至300千瓦时。
特种玉米正逐步打开市场新空间,这些玉米全部人工采摘、冷链直发,亩收益较传统青贮玉米翻3倍。”田间的黑甜糯玉米呈现紫黑黄三色相间,甜糯玉米专项负责人马晓霞指着田里的玉米向记者介绍道:“目前农牧场已与浙江、广东企业签订订单,水果牛奶玉米深受市场欢迎。“
按照农垦集团“1484”发展战略,贺兰山农牧场坚持”以水定地“推进大条田方片化无人农场建设,目前已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700亩,2024年再实施17300亩,其中9143亩、3000万元项目已获批并将于年内开工;同时储备高标准农田项目4个,计划2027年全面覆盖,预计新增耕地2000余亩。项目区全部配套智慧监测、北斗导航、无人驾驶及机具精准复合作业等数字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
当贺兰山东麓的晨光照进宁夏志辉源石酒庄,3000亩智慧葡萄园在阳光下泛着墨绿光泽。数字农业的领域同样伸向高附加值的精品葡萄酒产业。作为贺兰山东麓产区的标杆企业,源石酒庄通过物联网监测、数字化混酿等技术创新,构建起从种植到酿造的全链条智慧管理体系,成为宁夏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
互联网技术正在重塑葡萄园管理。酒庄宣传经理贾进财告诉记者:“源石酒庄建立的智慧农业系统包含气象监测站和土壤水分传感器,每15分钟采集一次环境数据。滴灌系统通过手机端智能控制水泵,人工审核后即可启动灌溉,节约管理成本70%,实现亩均耗水量从政府指导的280方降至180方,节水率达35.7%。”此外,源石酒庄与银川气象台共建的数据共享平台,可提前72小时预报灾害。“在2024年4月8日,系统成功预警霜冻,酒庄延迟出土三天,保全98%芽体。”贾进财说道。
源石酒庄数字化混酿平台可模拟10万种配方组合,针对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口感习惯,酒庄构建8红8白共16个品种。2024年份“山阙”干红融合马瑟兰果香与蛇龙珠草本风味,上市3个月即跻身电商平台国产酒销量TOP5,同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金奖712。
科技落地,生态生金。2013年以来,源石酒庄在18000亩园区内修复废弃矿区6000亩,种植生态林8000亩、酿酒葡萄3000亩,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年增收1.2万元。如今,宁夏正以源石酒庄为样板,在贺兰山东麓全域推广“智慧种植+数字酿造”模式,让科技成为乡村振兴最醇厚的底色。
宁夏农业正经历一场由数字技术驱动的生态跨越。未来,随着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数据全面“上云用数赋智”,这片塞上江南将见证更多“汗水农业”转向“智慧农业”、“经验种植”升级为“算法种植”、“看天吃饭”进化为“知天而作”的生动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傲世皇朝代理注册